2015/5/15

三個震撼的提醒 (三)

(樂道會將軍澳堂十周年紀念文稿 - 寫於2008)

第三個提醒 全然獻上 ()
        在【將軍澳堂史略 2008】中(備註﹕此文章會容後上載至網誌),可見到神不單奇妙地帶領我到了將軍澳,也看到祂一直的保守,經歷了一個個難關,奇異的恩典就接踵而至,一個個都解決了,每一個景象,如靈實教會聚會點的出現和建立、在靈實後期的困局和期盼、開展幼稚園計劃的阻攔、開辦初期學生人數極低、最使人消沉打殘的人事問題 (由靈實至今已發生不下四次,寫這篇文章時仍有一個甚嚴重的未解決) 仍歷歷在目,永誌難忘。
作為一個身兼理工講師、課程主任、全學系時間表製作負責人、學會義務秘書、政府邀請的技術審核代表、執事會主席、幼稚園校監、董事會副主席、兒子、丈夫、父親等多個角色的人,所經歷的著實不少,口裡充滿感謝神的說話,內心卻是希望得到人的讚賞或安慰。驕傲慢慢從心中滋長,覺得自己所做的,是值得大家賞識的。
        每天的時間表都是填滿了的,神賜給我的聰明,都是運用在事務性的工作上而已,但我有沒有求神加給我屬靈上的智慧呢?有沒有求神給我「真」智慧去解決自己心靈上、生活上、家庭裡的種種積壓已久的問題呢?答案當然是一次也沒有。
大概在兩年多前(2006),我的眼睛多次發炎,經眼科醫生診斷,認為是虹膜炎,滴幾次眼藥水便會好,及至其中一次的覆診,醫生告知我的眼底突然出現了很多白點,吩咐我立即到家庭醫生處驗血,以了解到底是血壓高還是血糖高。
於是便到一個相熟的醫生驗血,血壓的指數還可以,但是一拮手指,驗出餐後的血糖值高達32 (正常是8),我看著那位經驗豐富的醫生的手也震起來,說:「你應該已經暈倒了,本來我要你立即到醫院留院觀察,不過你居然一點暈也沒有,真是奇蹟。現在給一些降糖藥,和你必須立即戒口,過兩天再回來覆驗血糖值。」我覺得若不是神托住我,我早就已經塌下來。
之後一年的時間,雖然已經戒掉汽水和所有甜品,降糖藥劑量加了又加,甚至到了極高劑量 (再高一點的話,便要注射胰島素),但是空腹血糖值仍維持在高水平 8-10 (正常是 4-6),在去年(2007)11月一個星期一早上起床的時候,恐怖的事情發生了,我的左眼突然有許多血在眼內游來游去,我知道「大鑊」了,因為眼科醫生曾告訴我必須接受激光手術,否則眼底若增生一些「差」的血管,就會爆裂流血,最後就會失明。
本來在之前的半年時間,曾有一位北京中醫學院的眼科老中醫教授替我治療,眼睛亦漸漸好轉,可惜教授退休返回北京,而我又沒有好好跟進自己的病情,甚至服降糖藥的時間也不固定,就在出事前兩天,亦忘記帶藥在身,於是便沒有吃藥,終於「爆煲」了。「出血」的那個下午,我便立即到眼科西醫求診,確診是上述原因出血,左眼相當惡劣,右眼亦很嚴重,當然立即被教訓了幾句,然後安排在下一個星期三上午,進行激光手術,不過他再三強調,手術後視力會減弱,不會完全復原,只是制止它惡化而已,同時必須立即使血糖值回復正常,否則一爆再爆時,再會失明了。
見完醫生後,回到大學工作的地方,一個人靜靜在細想……

(明天會繼續說 第三個提醒之二)

2015/5/14

三個震撼的提醒 (二)

(樂道會將軍澳堂十周年紀念文稿 - 寫於2008)

第二個提醒 馬上植堂

        回到樂道會九龍城堂,我覺得要報恩,因此有機會事奉的崗位都會答應,由詩班、團契、以及文字部都不推掉,(後來才知道這種「報恩」的觀念其實不夠透徹),事奉雖然很多,但都是充滿恩典的。
那時候有一件很感恩的事,就是教會有一班年青 (那時) 的弟兄姊妹,他們愛主和愛教會的心很強烈,不住的為教會禱告,覺得教會需要改變,不單是在制度上,還有在屬靈的栽培、福音的使命,也需要由同工和執事去帶領。我永遠會記得陳歡、素珍、清松、偉基、偉民、教勇、美玉、蓮花、佩玲一起在清松家中跪下禱告的片段。我們的禱告,神是聽的,一步一步的,九龍城堂改變了,神的計劃在教會中漸漸實踐了,整個執事會都瀰漫著那份團結和熱誠,愛主愛教會的心沒有改變;當時有一位較年長的執事感慨地說,這個執事會真是一個「夢幻組合」。其實這與九龍城堂的長輩一樣,他們當年植建於九龍城堂的時候,我相信他們付出的甚多,包括禱告的功課。
在這個「夢幻階段」開始不久,植堂的呼喚開始在樂道會中響起了,而九龍城堂有部份的弟兄姊妹,因應神的呼召,參加了沙田堂和何文田堂的植堂和復堂的工作。
在另一篇文章【將軍澳堂史略 2008(備註﹕此文章會容後上載至網誌),已提到1993年,九龍城堂部份弟兄姊妹已得到植堂的異象,今次不是參予總會的呼籲,而是九龍城堂要植堂,不再局限在九龍城區、親友同事同學之間傳福音,乃是要進入社群,向一班未得救恩之陌生人傳福音。但是「夢幻組合」似乎發展不錯,堂會剛剛完成很多的改變,包括購置了新地方給兒童崇拜,本堂內部裝修,聘請了顧問牧師、男女傳道,人手整全,還有門徒訓練,完整的主日學課程,團契一個又一個地新增成立,一切都剛成熟,似乎不是適合植堂的時候。
作為執事會主席,我滿足於當時的情況,不覺得當時是合適時候去植堂,之後一屆執事輪替,一些現象發生了,所謂「夢幻組合」開始瓦解了,部份執事移民,有部份則寧要退下來,讓自己的妻子擔任執事;在執事會中,我發現以前眾執事樂於表達意見,積極參與執事會議決的各種行動,已發展到我好像變為「一言堂」,開會的時候,每每是由我拖著執事會去行,跟著更看見同工之間不和、執事之間的不信任、甚至婦女之間的暗鬥變明爭;為甚麼會發展到這樣呢?
19978月,奇妙的另一個提醒震撼地臨到,那時我住在麗港城,如常地放暑假但仍返理工工作,當到達樓宇地下時,突然有一種想法由心而生,如果我前面突然出現一架的士,我便一個人搭的士去九龍城浸信會參加港九培靈研經大會;就在這個時候一部的士真的突然出現,跟著我心想這只是巧合而已,便沒有理他,繼續前行搭巴士返理工;奇怪是那個的士司機,一直在我身旁慢駛、一直眼望著我,我還能說甚麼?惟有乘搭那輛的士,去了培靈研經會,講道的是陳黔開牧師,講題是「在危機中教會的使命」,很貼近九龍城堂當時的需要,奇妙嗎?
但在整個講道,我只記得牧師一句甚有寓意的說話:「我們要做Problem Solver,不要做Problem Creator,教會的問題不需要你去『發掘』,然後叫人解決,而是要想想辦法,給予積極的意見。」至今仍是我的座右銘。
震撼的提醒是發生在講道後的詩歌,由樓恩德校長帶領,一首非常熟悉的詩歌:
【豈可空手回天府】
1.  主若今日接我靈魂,我能坦然見主否?
缺少珍寶向主獻陳,贖罪大恩白白受。
2.  今日見主復有何憂,因主耶穌已救我,
惟有一事使我懷愁,空佔地土未結果。
3.  追想昔日虛度光陰,現時豈可再虛度?
我今奉獻全身全心,聽主命令行主路。
副歌:
工尚未成我即去乎?何能如此見恩主!
未領一人來歸耶穌,豈可空手回天府?

        在一間大教會,你唱到幾大聲都不會有人聽到,所以第一節,我大大聲地唱,唱到副歌,「工尚未成我即去乎?何能如此見恩主!未領一人來歸耶穌,豈可空手回天府?」那種很久已經沒有出現的「震動」在心中再次喚起,心裡想我不會在這兒哭出來吧!頂住了。
        第二節邊震邊唱,「惟有一事使我懷愁,空佔地土未結果。」我還頂得住嗎?然而到了第三節,「追想昔日虛度光陰,現時豈可再虛度?」我已淚如雨下,我真的錯了,原先還想再拖延一兩年的植堂計劃,現在豈不是應該順從嗎?「聽主命令行主路。」
        植堂的工作不再在我的阻延之下便開展了,不足一年的時間,將軍澳堂便開堂了;神那奇妙的作為,會以另文【將軍澳堂史略 2008】中述說(備註﹕此文章會容後上載至網誌)

2015/5/13

三個震撼的提醒 (一)

(樂道會將軍澳堂十周年紀念文稿 - 寫於2008)


        雖然我不知我的年日還有多少,也不知將來神會吩咐我做甚麼,但我已可肯定在過往的年日裡,神所給我的恩典比我在教會的工作多很多。若要數算,恐怕整本紀念特刊也不夠。
        既然今次編委要求寫植堂感受,但我深深覺得在今年所感受到神的大愛,實在與當年感受到神的提醒,要下定決心去植堂,以及我還在罪裡的時候,神猛然的一擊,提醒我要回到教會一樣,都使我感動得無話可說、無處可逃,此三次提醒,著實是恩中之恩;雖然篇幅會很長很多,但我真的是想把這些經歷神的事情都一一寫下來,在往後的日子裏,儆醒自己。
第一個提醒 罪中回轉
我以前曾經分享過,自小便跟從父母返尖沙咀潮人生命堂,一直以讀書的態度參加主日學和兒童崇拜,在中學三年級的時候,更跟隨到牛頭角植堂,甚為積極參加教會聚會,但一年多後因為發脾氣,便沒再返教會。
至理工學院畢業後,在母親督促下來到樂道會九龍城堂參與聚會,並在這裡洗禮。但沒多久因工作關係,在職場與共事者鬥爭,立心奮力擊倒所有的對手,而且又放不下種種「無聊」的責任感,於主日(星期日)亦回到公司工作,所以再次沒有返教會了;我相信當時我的面容態度已變了很多,一班工作上的好朋友,已告訴我他們很怕我,不知道我口中所說的話,背後有否暗藏後着。漸漸地我的對手續個地離開的離開,歸順的歸順,我的心裡已避而不見神。
不過,神沒有離異我,在我已成為老闆一人之下時,我卻感到孤單,在一個主日的中午時間,當我一個人獨自從工作地點步往午飯時,一首詩歌在路旁的教會中呼喚過來:

【恩友歌】
1.  何等恩友慈仁救主,負我罪愆擔我憂;
何等權力能將萬事,來到耶穌座前求!
多少平安我們坐失,多少痛苦冤枉受,
都是因為未將萬事,來到耶穌座前求。
2.  我們有無試探引誘?有無難過苦關頭?
決不應當因此灰心;仍當到主座前求!
何處能尋這般良友,同嚐一切苦與愁?
我們弱點主都知道,放心到主座前求!
3.  我們是否軟弱多愁,千斤重擔壓肩頭?
主仍做我避難處所,奔向耶穌座前求!
你若正逢友叛親離,快向耶穌座前求!
到祂懷中祂必保護,有祂安慰便無憂。


        神像在與我說話,我最好的朋友 (不單是朋友,是恩友) 就是主耶穌,「我們弱點主都知道,放心到主座前求!」就在這剎那,我停下了腳步,站在那條街道上,聽了整首歌,聽了神給我的說話。
        午飯後,回到工作的地方,立刻禱告求主的引導,我要怎樣做才能回轉到神的家呢?即時的答案是離開自己現在的工作。那麼,我去那裡呢?自理工畢業後我便在這份工作拚摶了四年,說離開實在不捨得,不過要順服。然後回到理工 (那時候我已經在理工夜校教書) 跟我的恩師說想轉工,看看有沒有其他合適我的工作,其實這個行業工作範圍很廣泛,要找一份有前景的工作是不難的,論到事業上的發展,比我現在教書肯定更好,(就算我不離開先前的那份工作亦不例外)。在這裡,我要感謝我的恩師 蔡宗澤老師,更感恩的是,在最近一次理工退休人士的旅行活動,他剛巧從澳洲回來,告訴我他在澳洲已開始跟他的太太和兒子媳婦一起返教會,那份喜悅真是非筆墨能夠形容。
奇妙的是神預備了一份最適切的工作給我,當回到理工學院工作,先是當實驗室技術員,一年半後升為講師;奇妙的是這份工作使我可定時返教會,最低限度是主日,並可以參與更多教會的事奉,另一奇妙的是學系已多年沒有聘請技術員,剛巧那時候成立了一個新的實驗室,需要增聘一個職位。神 那適時的提醒,那完全的安排,是多麼奇妙!
終於我可以穩定地回到樂道會九龍城堂聚會,那時是19869月;回到教會後,神時刻在我犯錯時提醒我,每當做錯時,經常會有一種「震動」在心中喚起,那種感覺,之後有一段時間曾經遺忘,到了今天,又再次記起。

2015/4/21

專業人士 (二)


在華里克牧師的「標竿人生」一書中指出,如何在思想上作「世界級的基督徒」,當然你今天未必是基督徒,《衷心希望你盡快是,因為上好的福份等著你。》可暫且當作是「世界級的人」,牧師道出三種轉變:

(A)     從「自我中心」的思想轉變為「以別人為中心」的思想

    哥林多前書1420節:【弟兄們,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志上總要作大人‧】
    腓立比書24節:【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,也要顧別人的事‧】

小孩只想到自己的需要和處境,成年人卻會顧及別人,然而  神吩咐我們不要只顧自己的利益,也要為別人的需要著想。當然改變固有思想並不容易,唯一方法是時刻倚靠  神。

(B)      從「區域性」想法轉為「全球性」的想法

全球化是個我們喜歡或不喜歡,都無法阻擋的浪潮,固然可代表機會,但政府、企業和個人也將面臨挑戰,全世界的人都要面對時代的轉變,當中壓力有增無減,人與人、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漸見疏離但又緊張,容易產生衝突。不過我們知道  神是全世界的神,祂總是關心整個世界。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為他們和自己禱告,或去別的國家短宣作親身體驗,令自己有更多的體會。

(C)      從「此時此地」的想法轉為「永恆」的想法

    哥林多後書418節:【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,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,所不見的是永遠的‧】
    哥林多前書731節:【用世物的,要像不用世物因為這世界的樣子將要過去了‧】

我們要善用在世上的時間,必須經常從永恆的角度去看事物。許多浪費我們心思、精力去爭取的事,就像孩子爭取買一件新玩具,在一年或多年後回望的時候,便會發現是毫無價值。我們要的是長遠、是永恆的事。不要讓短暫的事佔滿自己的生命。

        說到這裡,大家可能覺得這與我們的孩子幼稚園畢業是否風馬牛不相及,但在最近一次搬屋,翻開我三十多年前的小學畢業特刊,看到「校監的話」,一位德國來的牧者的文章,提到我們將來要在社會中成為Thermostat (恆溫器) Thermometer (溫度計) 呢。恆溫器通知機器 (如空調機、焗爐等) 內其他部份可以在需要的時候製冷或發熱,它主動地改變周遭的環境狀況;溫度計卻只能隨著當時的境況,顯示出當時的溫度而已。三十多年後的偶然,實在再一次給我一個當頭棒喝。

        祝願幼稚園的管理層、老師及畢業同學,可以發揮如恆溫器的功能,在社會中成為一個真正的專業人士,不單可以不被淘汰,甚至以基督教導及專業精神,在現今世代中發熱發光。

(完)

2015/4/20

專業人士 (一)

(基督教樂道幼稚園第三屆畢業特刊文稿 寫於2006)

最近(2006)買了一本新出版的翻譯書,由一位國際知名趨勢及管理顧問大前研一所撰寫的「專業」;閱讀過開首幾篇文章,已經感受良多,正值在大學教授畢業班的最後一堂,學生們將會踏入社會工作,隻身地面對各種挑戰及引誘,他們的老師和家長不能再貼身提醒及維護他們了,所以不得不在這班學生面前提到這本書,作為離別時的贈言。《聽來有點突兀,大學生還需家長貼身維護,是真實的,在現今香港社會中,縱然是大學畢業,他們的思想成熟度較十年前的畢業生幼嫩甚多。》

這書開首的提出一個問題:「甚麼是專業?」,或許應該歸功於泡沫經濟,又或是在這幾年「政府和社會已經靠不住」的危機意識,逐漸在企業界,甚至任何界別和階層蔓延起來,努力提升個人價值的概念也在社會中發展;而「專業」這個看起來很「型」、聽起來很「勁」的字眼,也適逢其時地出現了。

然而太輕易將「專業」掛在嘴邊的結果,反而無法精確掌握它的定義。例如成年人會參加各式各樣的可持續進修班、個人潛能爆發課程、搵食技能再培訓、投資理財發達訓練,就是要他們認識的所謂「專業」;甚至在幼小中學階段的學童,就規範在各式各樣被扭曲的多元智能興趣及精讀補習班,目的是擠進較為「專業」的學校,從而進入大學,修讀有前途的「專業」學科,那樣便可以投入「專業」行列,成為「專業」人士,以後安忱無憂。許多大小企業、甚至在學校內的領導人,總喜歡向下屬喊著話:「你們要成為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 (Professional) ……」這顯然是誤用了專業這個辭彙,因為從以上各種狀況所說的「專業」,指的其實是「專家」(Specialist or Expert)。

專業人士與專家不同,因為專業人士擁有更高超的專業知識、技能和道德觀念。持續進修只是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已,作者告訴我們專業人士必須具備四種能力:預測力、構想力、議論力、適應矛盾的能力。擁有這四種專業能力,即使面對環境的變化,也能發揮同樣的實力,是充滿變動與未知的世紀中,可以幫助他們邁向成功甚至生存的能力,但專家卻不能,他們只能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,提出一些觀點而已,在這個世代中,很快便被淘汰,或被人們拋之腦後。

專業人士對於本身技能的磨練,都抱著至死方休的決心,並且樂在其中。而不可或缺的配備就是「追求知識的好奇心」。

當然由於篇幅關係,不能在這裡詳細解釋這「四種能力」及「好奇心」,但是更重要的,在書中借助了醫學界有名的「希波克拉底誓詞」(The Oath of Hippocrates),就從專業的角度去思考這九條誓言,不妨把醫生想成其他職業,把病患想成顧客或對象。
  1. 今被許為醫界之一員,吾誓獻身為人道而服務。
  2. 吾必予吾師以應得之感激與尊嚴。
  3. 吾必本良心與尊嚴而行醫。
  4. 吾最關心者,為病者之健康與生命。
  5. 受託之祕密,吾必保守之。
  6. 吾必盡力保持醫界之光榮及高貴之傳統。
  7. 吾以同道為兄弟;吾對病人之責任,必不容宗教、種族、國籍、黨政、或社會地位等之顧慮干擾之。
  8. 吾必對人生保持極度之尊嚴,自成胎時始。
  9. 即使面臨威脅,吾亦必不用吾之醫學知識,與人道相違。
專業(professional)的語源是profess,有自稱、斷言、告白的意思,帶有「在神前發誓就職」的味道,希波克拉底誓詞便有這樣的意思。從這份誓言來看專業,會有更清楚的意象。

除醫生外,還有多種職業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專業,如藥劑師、護士,或律師等。後來連會計師、或大學教授以及中小學幼稚園教師,甚至管理人員等,只要能取得認可資格的人,都可被稱為專業人士。 但是,層出不窮的醫療疏失、玩弄客戶於股掌的律師事務所、粉飾財務報告的會計師、投閒置散不顧學生的大學教授,都足見專業精神淪落。取得證書,卻沒有專業的實力,也只是一張紙而已;經驗豐富,沒有切實遵守紀律,從一己之欲或之見,忘記別人的處境和需要,也不能稱之為專業。

他們彷彿只知道自己的權利和利益,卻看不到自己的義務和別人的感受;計算自己的「蝕底」和別人的「著數」,卻感受不到自己的「犧牲」可以填補較自己弱的人所「缺欠」,反倒掠奪別人的機會甚至前途財產;毫不留情及反應過快地直斥別人的「錯處」,卻察覺不到自己那惡劣的態度令人受到傷害;又憑自己的狹隘的觀念,妄顧別人的原委,以及自己所不認識的層次;看重眼前的一步,卻放棄那長遠以至永恆的道路。